人民网北京7月10日电 (王绍绍、实习生尹柳玉)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装备能效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要途径和保障措施,对促进工业装备能效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机械工业节能与资源利用中心主任侯睿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
《行动计划》有利于大力推进工业装备能效提升
工业装备是重点用能领域。据测算,电机、变压器、风机、水泵等21类机电产品用电量占全国总量的约70%,燃煤发电锅炉和工业锅炉消耗全国年耗煤量的约2/3。
侯睿表示,近年来,随着高性能电磁线、高取向硅钢、稀土永磁材料等得到推广应用,工业装备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水平快速提升,我国高效节能装备供给能力持续增强,高效节能电机、变压器等部分装备制造能力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600KA超大容量铝电解槽等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在行业内逐步推广应用,电解铝液交流电耗比十年前下降4.7%,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电解铝液交流电耗12580千瓦时/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我国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仍蕴藏着一定的技术节能潜力。”侯睿说。
据估算,2021年全国节能装备产业企业约2.4万家,行业从业人员数量350余万人,总产值2.7万亿元。在侯睿看来,高效节能装备制造业已涌现出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效节能装备产业成为绿色发展新动能。如陕鼓余热余压能量回收装置已在钢铁行业高炉冶炼环节实现1200多台(套)应用,平均每台年节能量超过4万吨标准煤。
侯睿认为,工业装备系统能效提升也面临挑战。一是仅靠单一设备提高效率,难以在实际工程中实现整体节能效果,系统性、全产业链条节能的需求日益突出。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节能装备产业创新能力仍有不足,部分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等依赖进口。三是工业节能技术装备领域标准存在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系统性节能标准欠缺等问题。
《行动计划》有利于加快推动工业装备能效水平提升
《行动计划》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节能优先,统筹提升重点用能工艺设备产品效率和全链条综合能效,稳妥有序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这些举措为进一步加快工业装备能效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此,侯睿建议:
一是要加大节能技术遴选推广力度,加大节能装备产品供给力度,加大节能新技术储备力度。不断开发革新性节能提效技术,打造节能提效技术装备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积极发挥节能技术装备产品推荐机制作用,识别推广具备能效水平先进、技术成熟可靠、节能经济性好等特点的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有关行业协会、高效节能装备生产制造企业要促进企业实施节能提效技术升级和设备革新。
二是要实施用能系统能效提升行动,开展重点用能设备系统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装备制造企业要积极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应用高效离心式风机、低速大转矩直驱等技术,提高电机系统效率和质量。强化高效节能装备设计、生产、应用等一条龙服务,实现服务内容由单体设备、单一工序环节节能向系统节能转变。
三是要积极发展电锅炉、电窑炉等技术装备,加强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攻关力度,提升产品技术和能效水平,扩大高效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供给。推进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强化高效节能燃煤锅炉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等一体化服务,有序实施煤炭减量替代。
四是要完善工业节能标准体系,推动制修订一批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快制修订工业装备系统能效、产业交叉融合、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标准。充分调动各市场主体积极性,发挥有关行业协会、重点企业以及相关标准研究机构等各方作用,注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标准有机结合。
在侯睿看来,工业装备制造行业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行动计划》要点,积极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研究院所、高校和服务机构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作用,加快发展高效节能装备产业,不断提升工业装备系统能效,加快工业装备电气化低碳化转型,助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提效和高质量发展。